RFID跨境低空物流的優(yōu)勢
?
3月21日,深圳市深城交通發(fā)展有限公司(簡稱“深城交”)宣布,其申請的低空基礎設施裝置及RFID跨境低空物流項目正式獲得香港政府首批試點資格,標志著深港合作在智慧物流領域邁出關鍵一步。這一創(chuàng)新嘗試深度融合RFID(無線射頻識別)技術與低空經濟,有望重塑跨境物流效率與安全性,為大灣區(qū)融合發(fā)展注入新動能。
?
?
作為全球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區(qū)域之一,大陸與香港之間的跨境物流需求持續(xù)旺盛。然而,受物流成本差異、基礎設施限制等影響,傳統(tǒng)物流模式仍面臨諸多挑戰(zhàn)。具體來說,以下是基于兩地物流難點的剖析:
?
1. 物流成本高企,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多
運輸方式對比:陸運:深圳-香港陸運成本約140-200元/噸,時效1-2天,但口岸擁堵(如皇崗口岸)可能導致延誤??者\:適用于緊急貨物(如生鮮),但運費高昂(約30元/公斤),且需額外支付安檢費+操作費。海運:大批量貨物成本較低(如深圳-香港海運約500元/立方),但時效長達7-10天。隱性成本疊加:報關費:代理報關費約200-500元/票。倉儲費:香港倉儲成本是深圳的2-3倍,尤其旺季(如雙十一)費用飆升。
?
2. 信息不對稱,全程追蹤難
系統(tǒng)割裂:大陸物流公司(如順豐)與香港本地配送商(如嘉里物流)信息系統(tǒng)不兼容,導致貨物出境后追蹤信息中斷。客戶常需通過電話或郵件人工查詢,效率低下。清關信息不透明:海關查驗進度、放行時間缺乏實時反饋,客戶難以預估收貨周期。
?
3. 基礎設施限制,末端配送難
口岸擁堵:深圳灣口岸、皇崗口岸等通關車輛日均超萬輛,高峰時段排隊超4小時。
香港境內配送面臨“最后一公里”難題:部分老城區(qū)街道狹窄,街道寬度不足3米,貨車難以進入,需人工駁運。
?
大陸與香港跨境物流的難點,本質上是效率與成本的平衡問題。要實現(xiàn)“次日達”“門到門”服務,RFID技術的引入恰好成為破解難題的“金鑰匙”:每件貨物貼上唯一RFID標簽,實現(xiàn)“從倉庫到空中”的實時追蹤,清關數(shù)據(jù)自動上傳,減少人工錯誤。當無人機搭載RFID讀寫設備時,可批量掃描貨物信息,傳統(tǒng)需50小時的萬件貨物盤點縮短至2小時以內,人力成本直降60%。而作為技術提供方其超高頻RFID芯片已實現(xiàn)全面國產化,具備三大核心優(yōu)勢:遠距離識別:支持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動態(tài)掃描貨物,無需降落即可完成信息交互;抗干擾性強:復雜天氣或電磁環(huán)境下仍能穩(wěn)定傳輸數(shù)據(jù),確??缇澄锪骺煽啃?;成本可控:相比進口芯片,國產化芯片可大幅降低硬件成本,助力大規(guī)模推廣。
?
此次試點也離不開兩地的共同努力,在深圳端,深城交已規(guī)劃深圳低空航線及起降點,其子公司深圳市深城交低空運營有限公司正籌備文旅、通勤、醫(yī)療急救等飛行服務,未來或與RFID物流無人機形成“空中走廊”。在香港端,特區(qū)政府首批推展38個低空經濟項目,覆蓋物流配送、緊急救援等領域。例如:順豐豐翼無人機計劃為離島居民配送藥物,RFID標簽將確保藥品溯源無誤;美團無人機首條配送航線已籌備完成,預計年內實現(xiàn)深港間外賣、文件等緊急物資快速運輸。
?